【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學生能夠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 學生可以掌握課文語言特色,如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2. 通過介紹“九一八”背景,培養學生結合背景讀懂文章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夠體會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以及誓死收回故土的愛國情懷。
【重點】
1. 學生能夠掌握課文的語言特色,并能夠將其運用于日常寫作中。
2. 學生能夠體會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以及誓死收回故土的愛國情懷。
【難點】
學生能夠體會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以及誓死收回故土的愛國情懷。
背景介紹法、小組合作法、講授法。
(一)背景導入
1. 教師播放“九一八”相關視頻,帶領學生進入時代背景,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師導入: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請大家觀看一段影視資料。
教師播放視頻。
教師引導:已經播放完畢了,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學生暢所欲言:很痛心!卻又無能為力!深深的無力感!
2. 教師情感渲染:是啊,這就是1931年9月18日發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慘案!日本侵略者無恥地栽贓嫁禍中國軍隊,就是為了打開中國的東北大門!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同你們一樣!感到憤怒!感到悲傷無可奈何……不管是過去了十年、二十年還是很多年,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都不能忘卻這段歷史,不能忘卻這段屈辱!在中國,有這樣一個人,他叫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年后,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愛國之情,寫下了《土地的誓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銘記那段歷史。
(二)新課講授
1. 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1)教師檢驗預習成果,正確讀詞。
(2)教師檢驗預習成果,簡介作者。
2. 一讀課文,感知內容
(1)教師巡視學生朗讀,針對性地點評。
(2)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心情。
3. 再讀課文,感悟情感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尋找具有特色的句子,并作賞析。
4. 三讀課文,升華情感
(1)學生準備,進行小組朗讀競賽
(2)隨即,小組進行討論,并選派各組最強代表。
(3)教師引導并進行相應的點評。
(4)教師總結:各位在朗讀上都有著很深厚的功底,通過這個小競賽,老師也深深感受到你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很到位。是你們的朗誦,讓我們感受到《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對侵略者的痛恨,對收復國土的信心,誓死收復家鄉的愛國情懷。
(三)鞏固提升
1. 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1)教師過渡:其實除了《土地的誓言》這篇散文表達對東北故土丟失的悲痛之情外,還有很多紀念“九一八”的歌曲、文章、詩歌等。比如我們將要聽的這支曲子。
(2)教師播放《松花江上》
(3)教師引導:聽完后,我看到有些同學眼圈微紅,你們從這支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評。
2. 教師總結課文。
教師總結:《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希望同學們能在課下再次誦讀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當然本篇文章所使用的寫作方法,大家在平時的寫作也可以借鑒。
(四)布置作業
1. 運用本課所學寫作方法,寫一篇300字的短文,以“我的家鄉”為話題。
2. 學唱《松花江上》,下節語文活動課一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