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下半年高中美術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一、考題回顧 題目:高中美術《蘭亭序》 3基本要求: (1)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2)教學過程中要有適當地互動環節; (3)教學方法需靈活; (4)試講時間為10分鐘左右。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采用引經據典的方法,教師講述“入木三分”的典故:王羲之為人寫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坦ぐl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里面約有三分深。于是人們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后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順勢提問:究竟是怎樣的筆力,能夠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呢?一起了解王羲之的作品《蘭亭序》,進而導入課題。 活動二:描述分析 1.內容 (1)引導學生回憶知識,提出問題:《蘭亭序》主要記敘了什么內容?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钡母锌。 (2)展示書法作品《蘭亭序》,簡單介紹作品概況,并提出問題:作品是什么書體?給你怎樣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蘭亭序》是行書,給人瀟灑流利、遒媚飄逸的感覺。 2.章法、用筆、結構 (1)多媒體繼續展示《蘭亭序》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①找一找作品中的“之”字,看看有什么特點?(各不相同)分別有什么不同? ②放大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局部,說一說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認真觀察并回答,教師總結:通篇20個“之”字,各不相同,變化迥異,字形時正時側,變化多端,錯落有致。 (2)繼續引導學生欣賞《蘭亭序》并思考:蘭亭序的用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筆筆規矩,全篇用筆或露、或藏,點畫精勁。 (3)追問:《蘭亭序》中行與行有什么變化? 學生探討,教師總結:前松后緊,通篇行氣貫注,一氣呵成。 活動三:總結解釋 1.師生共同回顧《蘭亭序》的特點,并說明地位:《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2.提出問題: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欣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書法作品可以從結體、點畫、章法、用筆等方面進行分析。 活動四:欣賞評價 1.出示唐朝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請學生運用所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鑒賞。 2.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3.討論結束后,以“檔案”評說人的形式,每組選一名代表來介紹,教師從內容、用筆、字形、章法等方面予以評價。 (如《祭侄文稿》用筆——不著意而有自然生動之妙;字形——大小不一;結構——時聚時散。) 活動五:小結作業 1.帶領學生回顧《蘭亭序》的特點。教師總結升華:《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讓我們感受到了書法的魅力,請同學們要珍愛中國傳統藝術,繼承并發揚光大。 2.臨摹《蘭亭序》并搜集相關的故事,體會以書傳情。 【答辯題目】 1.請列舉并簡要介紹中國“三大行書”。 2.你認為符合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的科學導入方法有哪些?如何在導入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 一、考題回顧 題目:高中美術《人物線描寫生》 3.基本要求: (1)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配合教學內容板書(可根據需要,適當板繪) ' (3)教學過程中設計提問; (4)試講時間為10分鐘左右。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教師展示體育課拍攝的男同學打籃球照片,提出問題:除了照相,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式快速記錄人物有趣的報考呢?學生自由回答后,教師總結:用線描勾勒出來的人物輪廓造型生動,簡潔概括,特別生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線描人物寫生》。 活動二:描述分析 1.人體比例 利用圖片并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帶領學生回顧人體比例,提問: 以頭部的長度為測量比例,人在站姿、蹲坐時的比例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站七、坐五、盤三半。 2.線條的特點 教師展示線描作品《書桌前的少女》,提出問題: ①畫中運用了怎樣的線條進行表現?(直線、曲線、折線等) ②如何在繁雜多變、組織無序的衣紋中表現出有形、有質、有序的線條? 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教師結合學生回答總結:需要有主線、次線之分。主線中有結構線(皮膚線和緊貼在結構上的實線);關節線(在體塊的轉折或交接處);動勢線(體現人物報考最生動的部位,一般為長線,要整體的理解人物形體內部的結構并畫出來)。次線:次線也叫二號線,是衣服上的偶發線,有的隨報考的變化而產生。 3.線條的表現 教師展示站、跑、跳、坐不同動作的速寫線描作品,請學生找出其中主線與次線,并提出問題: 這些線條的長短和虛實各有什么變化?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總結:報考線一般較長,衣褶等部分的線條較短;表現身體結構和關節部分一般用較實的線條,衣服上的偶發線一般用較虛的纖體表現。 活動三:示范講解 教師展示真人的站立圖片,示范如何運用線描的方式寫生人物,并講明具體步驟: ①用較輕松的虛線把人像或人體報考外輪廓畫出來,注意各部分的位置和比例; ②從感興趣的部位著手,用較準確而有力的線條勾畫,也可施加簡單的明暗關系; ③注意由頭、頸、軀干直到著力的腳所形成的報考主線,盡可能把人物的動勢捕捉下來。 活動四:實踐展評 1.教師請班級模特,并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人物線描寫生。并提示學生:注意人體的報考重心,比例結構,注意線描的主次線使用,15分鐘內完成。 2.教師巡視指導。 3.大部分學生完成作品之后,開展“線的魅力”作品展,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自愿介紹自己的作品。 4.其他從作品的報考、比例、結構、線條等方面進行總結性評價。 (比如:《看書的人》報考—看書坐姿;神態—眼神、報考生動;線條:變化豐富。) 活動五:小結作業 1.安排學生分享本節課的收獲和體會,教師總結并進行情感升華:點、線、面是我們繪畫創作的基本元素,線條可以快速又便捷的記錄在生活中的瞬間,所以同學們要善于觀察生活,記錄生活。 2.下課之后嘗試為自己的寫生作品添加背景,參加下周的校園美術作品展覽。 【答辯題目解析】 1.什么是線描? 2.在練習畫線條時,你會告訴學生哪些注意事項? ………………………………………………………… 一、考題回顧 題目:高中美術《自由引導人民》 3基本要求: (1)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教學過程中要有適當地互動環節; (3)配合教學內容適當的板書; (4)試講時間為10分鐘左右。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運用音樂導入的方式,課程開始播放音樂《馬賽曲》讓同學們邊聽音樂邊思考:這首音樂給你帶來什么感受?(激昂、熱烈、奔放……)教師總結:《馬賽曲》是法國大革命期間最受人民喜愛、流行最廣的一首音樂,那與其相同,同樣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創作出來的油畫作品就是《自由引導人民》。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 活動二:描述分析 1.作品背景 教師展示《自由引導人民》圖片,同時播放法國“七月革命”的紀錄片并提問: ①《自由引導人民》的創作背景是哪一歷史事件?(法國“七月革命”) ②這次革命是以誰為主導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工人) 教師總結:《自由引導人民》是以法國“七月革命”為創作背景,是法國十九世紀藝術大師德拉克洛瓦想象力達到高峰的藝術作品。 2.畫面內容 (1)教師展示《自由引導人民》中的主體人物細節圖,并提問: ①畫面中的主體形象是如何表現的?(畫面主體為一個戴著弗里吉亞帽的年輕女性,右手高高舉起,手中握著一面紅色、白色、藍色三色相間的三色旗) ②除了女性主體人物之外,還有哪些人物形象?(旁邊還有三個男性形象,分別拿著刀和槍) ③表現了畫家怎樣的情感?(追求自由,堅信革命勝利) 教師總結:畫面展示了一個硝煙彌漫的巴黎戰場,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的女性為主體,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高舉著三色旗,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和小資產階級的革命隊伍前進。表現出畫家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自由終將到來。 (2)分別請四位同學上臺來表演畫面中人物形象的動作,進而感受當時場景的緊張和激烈的氛圍,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畫面內容。 3.藝術特色 教師展示《自由引導人民》圖片,讓同學們前后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該作品在構圖和顏色上有哪些特點?(構圖:頂天立地式的構圖;色彩:光影對比強烈,顏色豐富) 教師總結:畫面采取了頂天立地的構圖形式,倒在地上的尸體、戰斗的勇士以及高舉法國三色國旗的女子,構成一個穩定又蘊藏動勢的三角形。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生動、緊張、激昂的氣氛,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 活動三:總結解釋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回顧該作品的背景、內容和藝術特色并提出問題:綜合美術語言思考《自由引導人民》對于當時乃至后世產生了哪些影響?(體現民族精神) 教師總結:作品標志著法蘭西的民族精神,也標志著德拉克羅瓦藝術的成熟。所采用的藝術手法,對于后期的印象主義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活動四:欣賞評價 1.教師展示《梅杜薩之筏》圖片,引導學生前后四人為一組共同學習,從作品背景、畫面內容和藝術特色等幾個方面來賞析該作品。 2.教師巡視指導。 3.完成小組討論后,學生回答問題,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梅杜薩之筏》是浪漫主義主將席里柯代表作品之一。以“梅杜薩號”沉沒為創作背景,再現了當時海上漂流的場景。以兩個三角形來構成畫面的動蕩感,整個畫面色調陰郁而濃重,同時明暗對比強烈,體現了畫家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情懷。該作品宣告了浪漫主義繪畫的勝利,對同期和后世的美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活動五:小結作業 1.請學生主動匯報本堂課都有什么收獲和體會,教師總結升華: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作背景來了解藝術作品,并且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主動的審美意識。 2.課后請同學們去搜集一些浪漫主義大師的藝術作品,并從構圖和色彩等方面進行賞析。 【答辯題目解析】 1.請簡單說一說浪漫主義的特征是什么? 2.在美術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哪幾個方面來鑒賞美術作品? 第二批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回顧上節課知識,PPT展示大量印章作品,再次感受印章豐富多樣的形制美感,提醒學生觀察思考:除了印面,還有什么地方是能夠引起大家興趣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除了多樣的形制,在印石側面刻制的文字或圖形也是琳瑯滿目、風格各異。它們與印文本身是一份不可分割的整體,有了這樣的裝飾,印章的審美屬性就更為多元!引發學生興趣,揭示課題《刻制邊款》。 活動二:描述分析 1.邊款概念、作用 ①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欣賞作品,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是邊款?邊款的內容有什么形式?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刻在印章的側面記錄姓名、刻制年月以及作者的藝術感想等的內容稱為邊款。它與書畫作品的落款、題跋的作用相似,也被稱為印跋或邊跋。它的表現形式體現在文字與圖案。 ②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有文字的邊款,并提出問題:邊款中的文字能夠傳達出什么信息? 學生交流后回答,教師總結:有作者姓名、年月、地點等信息,或敘事、作詩等。 教師簡述邊款的發展,引導學生體會邊款與印章不可分割的藝術性:早期的印章在側面刻有作者姓名、年月、地點等內容,到明清時期,邊款的題材樣式日益豐富,不僅記錄姓名、刻制年月,還記錄作者的藝術感想以及與印章有關的事件,或者對印文含義作詮釋,或者敘事、賦詩、題記、品評等。在具體刻制上運用了各種結體和刀法,體現了自身的書法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養。 2.邊款字體特點 ①展示邊款拓印作品圖,引導學生觀察:邊款的字體有哪些? 教師總結:邊款的字體有楷、行、篆、隸等多種。 ②繼續引導學生欣賞藝術家吳昌碩的《道無雙》邊款,并追問:邊款的內容有什么?屬于哪種字體?給你怎樣的感覺? 小組討論,學生代表回答,教師引導總結:《道無雙》邊款記錄了吳昌碩受沈伯云囑托,為其刻制《道無雙》的事情,表現了兩位藝術家深厚的友誼!暗罒o雙”三個字以石鼓大篆刻成,渾厚蒼勁、古樸雄健,金石意味濃重;其余小字行楷兼收,酣暢茂美;整個作品布局講究,疏密有度,表現出高古博大的藝術境界,俊雅而富于裝飾美感。 3.刀法 師生共同回顧刀法知識并講解:在刻法上有單刀和雙刀,單刀多表現陰文,雙刀多表現陽文。 活動三:總結解釋 教師結合多媒體示范邊款中不同字體筆畫的刻印方法,提醒學生仔細觀察: ①清潔印面,刻橫畫:方向與寫字運筆相反,從右向左切下,右高左低,右粗左細。 ②刻豎畫,落刀時略用重力一按,顯示豎筆的起筆,再向下方按切即成。 ③刻豎鉤,豎直筆與豎畫一樣,鉤在豎筆結束時,微微收刀再重按一下,即成一鉤。 ④刻點,刀桿直豎,用刀角從上往下切下,根據點的不同斜度,調整刀角的方向。 ⑤刻橫鉤,在橫畫刻完后,在橫畫起筆處,用刀鋒尖兒用力按下。 ⑥刻斜鉤,將一豎刻改為向右下方切,結束時,即起鉤時,換成下鋒角,從筆畫出刀鋒處補切一刀,但筆畫不要太分離。 活動四:欣賞評價 教師示范后,明確練習任務:為上節課刻印完成的印章刻制邊款,注明刻印時間及自己的姓名。 學生實踐過程匯總教師巡視指導,練習完成后展示作品,從字體、內容、感受等多方面評價。 (例如:篆體“美術”——單刀和雙刀并用——以刻豎鉤刻橫鉤為主) 活動五:小結作業 1.師生共同總結刻制邊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2.課下嘗試將邊款進行拓印。 【板書設計】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請學生朗誦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并引導學生說一說詩詞中描繪了什么景象?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毛主席通過詩詞營造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凸顯出了江山如此多嬌。從而引出傅抱石、關山月通過作品展現了《沁園春·雪》的磅礴氣勢,以此引出課題《江山如此多嬌》。 活動二:描述分析 1.創作背景 多媒體展示《江山如此多嬌》并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這幅作品懸掛于哪里嗎?(人民大會堂) 請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說一說作品的創作背景。 學生自由分享,教師總結:《江山如此多嬌》是由傅抱石和關山月根據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創作,作為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目前藏于人民大會堂。 2.感受、內容 繼續引導學生欣賞《江山如此多嬌》,并思考問題: ①這幅作品給你什么感受?(雄偉、壯闊) ②描繪了什么場景?都有哪些景物?(旭日、長城、黃河、雪山、松柏林……)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描繪的是云開雪霽、旭日東升,莽莽神州大地“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圖景,給人一種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感受。 3.美術語言 (1)展示《江山如此多嬌》的全圖及其放大圖,引導學生欣賞并思考: ①作品中近景和遠景分別描繪了哪些景象?(近景描繪了松柏林,遠景描繪了雪山。) ②將這些景物放在一起產生了什么效果?(展現了祖國大好河山。)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近景描繪了高山蒼松,一片江南春色;遠景描繪了皚皚雪山,一派北國風光,跨越了空間的界限。 (2)繼續引導欣賞并追問: ①這幅作品的創作形式是什么?(中國畫) ②筆墨、色彩的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教師總結:近景運用青綠山水的畫法表現,筆墨淋漓,氣勢磅礴。 活動三:示范講解 師生共同總結江山如此多嬌的繪畫特征,小組討論問題:畫家描繪這些景物的意義是什么?傳達了什么情感? 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畫家描繪它們,不是要表現它們的真實性,而是為了創造一個壯美宏偉的畫境,以抒發畫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因此,畫家不僅在畫面上集中了最能表現祖國壯麗河山,最能代表我們民族精神的景物,如蒼勁的青松,雄渾的山巖,莽莽平原,綿綿雪嶺,長江、黃河的奔騰傾瀉,珠穆朗瑪峰的橫空出世,而且賦予這些景物以某種象征意義。 活動四:實踐展評 鼓勵學生大膽列舉一些自己喜歡的山水畫代表作品比如《千里江山圖》《溪山行旅圖》等,并說出喜歡的理由。 《千里江山圖》宋代畫家王希孟的作品,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運用青綠的方法進行描繪,刻畫細致寫實。 活動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內容,學生自主發言,說說收獲。 同時教師鼓勵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參觀美術館,增長見識,提高審美能力。 【板書設計】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教師展示隸書的圖片,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猜一猜圖片展示的是什么字? 學生猜想,教師給出正確答案。 教師總結:隸書是我國五大書體之一,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隸書作品《張遷碑》,領略隸書的魅力,引出課題《張遷碑》。 活動二:描述分析 1.展示五大書體的圖片,提出問題:隸書是如何演變而來?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并講解隸書的發展:隸書,又叫“佐書”“八分”等,是書法史上繼篆書之后的一種字體。在秦代,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久,隸書就逐步取代了小篆。漢代書法以隸書的成就最高。 2.展示《張遷碑》,提出問題:碑文記述了什么事件?給你什么感受? 學生回答:碑文系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而立,整體給人以樸拙醇厚之感。 3.結合《張遷碑》觀察隸書的結構、筆畫、布局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派出代表相互分享各組觀點。 教師整合學生觀點,師生共同總結: ①用筆:以方筆為主,逆入平出,方折筆畫較多,有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燕不雙飛之稱; ②結構:因筆畫的多寡而有大小變化,字形規整,多為扁平的長方形結構; ③布局:緊湊茂密。 活動三:總結解釋 總結《張遷碑》的特點并說明隸書的特點。 活動四:欣賞評價 1.展示《曹全碑》拓本與《張遷碑》拓本,以辯論賽的形式,對比分析其筆畫、結構、布局等方面的特點,并闡述兩者的異同。 學生積極參與辯論,教師記錄辯論過程并總結:《張遷碑》是東漢晚期作品。通篇為方筆,棱角分明,結構謹嚴,筆法凝練!恫苋饭P畫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行筆多提按頓挫,筆勢圓熟瀟灑。結構疏朗平整,舒展奔放,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雍容大度、飄逸多姿。 2.組織學生分組臨摹張遷碑上的幾個文字,學生在書寫的時候教師巡視輔導。 3.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后面的展示區,開一個書法小型討論會。在展示自己臨摹的作品的同時談一談自己對于中國書法藝術的了解與觀念。在學生展示與討論過程中,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并展現自身觀點,為學生答疑解惑。 活動五:小結作業 小結:以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布置作業:課下收集關于其他隸書作品的資料,下一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