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教師資格證核心考點:學習動機理論在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科目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動機理論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需要同學們在備考時很好的掌握。今天小編給同學們總結了該方面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備考的同學們更好的備考教師資格證考試。 (一)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納 觀點:強化可以促進學習動機。 局限:只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而忽視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需要層次理論(重點) 代表人物:馬斯洛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 成長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觀點: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發生的基礎上被激發起來的。在學校,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在某種程度上與那些缺失需要未得到充分滿足有很大關系。 (三)成就動機理論 代表人物:麥克里蘭、阿特金森 趨向成功的傾向 避免失敗的傾向 觀點: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個體趨向成功的傾向大于避免失敗的趨向,那么他就敢于冒風險去嘗試,并追求成功。如果很容易獲得成功,反而會減低他的學習動機。 根據成就動機理論,學生最有可能選擇的是成功概率約為50%的任務,因為這種任務最富有現實挑戰性。 (四)成敗歸因理論 代表人物:韋納 歸因的六個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 注意六個因素的三個維度:因素來源、穩定性、可控性 要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將成敗歸因于努力等因素。 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 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代表人物:班杜拉 以上就是小編給同學們總結的關于小學教師資格證的學習動機理論知識點,同學們都趕緊的學習起來吧,爭取讓自己在11月份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