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下半年小學科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2小學科學《證明地球在自轉》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上節課中我們認識了哪兩位科學歷史上的偉大的人物?他們分別提出了哪兩種學說?主要的不同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托勒密—地心說,哥白尼—日心說,地球是靜止還是運動。 【教師追問】當時人們相信地球在運動嗎?人們在地球上感受不到地球的自轉,當時科技又不夠發達,人們無法從太空中觀察地球。人們又是如何證明地球在自轉?——《證明地球在自轉》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擺的特點 活動前:布置實驗。A.用鐵架臺(或自制木架)做支架,掛上一個擺。B.將鐵架臺和擺一起放到一個圓底盤上。先讓擺前后來回擺動起來,再緩慢而平穩地轉動圓底盤。 當圓底盤轉動后,擺擺動的方向變了嗎?是跟著圓盤一起轉動了還是基本不變? 活動中:小組實驗并記錄,填寫表格。 活動后:【學生匯報】擺具的擺動方向不變。 【教師總結】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法國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在家中研究擺的規律時偶然發現:將擺和它的支架放在一個圓形底盤上,將擺擺動起來并且慢慢地轉動圓底盤時,擺擺動的方向并沒有隨著圓盤的轉動而轉動,而是基本不變。 活動二:傅科擺 活動前:閱讀傅科擺相關史實資料,學生閱讀后分享;什么是傅科擺?它又是怎樣證明地球自轉的? 活動中:閱讀材料。 活動后:【學生匯報】理解傅科擺的原理。 【教師總結】展示北京天文館等傅科擺資料,理解傅科擺是一個可重復驗證的實驗。(“傅科擺”作為地球自轉的有力證據,現已為世界所公認。我國北京天文館的大廳里就有一個“傅科擺”,一個金屬球吊在高高的圓穹頂上,擺下面是一個有刻度的大圓盤。擺擺動時人們可以在刻度盤上讀取旋轉的度數。前去參觀的人們都喜歡在這里停留一段時間,親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樣自轉的)。 環節三:鞏固提高 補充有關地球上水平運動物體發生偏向的現象和人造衛星的觀測結果。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繼續尋找證明地球自轉的證據。 小學科學《觀察蠶卵的孵化》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景】展示蟻蠶出殼的動畫,并提問學生看到了哪種小動物。引導學生思考黑黑瘦瘦的蟻蠶是怎么變成白白胖胖的蠶寶寶的,又是怎么吐絲的?進而引入本節課題——《觀察蠶寶寶》。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觀察蠶寶寶 (1)教師播放視頻:蠶的一生,提問學生:蠶寶寶在一天天長大,我們怎樣才能記錄下它的成長歷程?(拍照片、寫日記、做標本……)引導學生為蠶寶寶記日記并附上繪圖或照片。 (2)將學生分為四人一小組,給每個小組分發兩張紙,一張粘有蠶卵,另一張蠶卵正在孵化。請學生仔細觀察并討論可以記錄哪些特征,并將內容記錄在草稿紙上。 (3)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總結:可以觀察蠶卵和蟻蠶的顏色、形狀、大小、蟻蠶是如何破殼的。蠶卵是橢圓形的,呈淡灰色,中間有些凹下去。蟻蠶樣子像螞蟻,只有兩三毫米長,大部分呈黑色有少量呈深棕色,有稀疏的毛。 活動二:蠶寶寶成長日記 (1)請學生根據大家的總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創意環?ㄆ,并在旁邊配上插畫和圖解。并提問:蠶寶寶的日記上還可以記錄上什么內容,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還可以補充上蠶寶寶的作息時間、食量、記錄時間、記錄人以及記錄標題。 (2)學生分小組完成任務,教師展示優秀成果,并對全班同學予以肯定。 在完成第一環節后,教師設置“小小科學家”,提問學生:你還想在日記里加什么?并提示學生,我們可以觀察蠶發生了什么變化,或者人為的改變一些蠶生活的外部條件,觀察蠶的生活是否發生了改變。請同桌兩人討論,并和全班同學表達交流。 (3)教師進行學生觀點總結: ①在每次日記之間還可以加上兩次觀察發現的變化,例如顏色逐漸變白、吃的桑葉逐漸增多; ②給蠶喂養不同的食物,觀察蠶是否進食,進食后是否有改變,是否可以正常完成生命周期; ③可以繪制出蠶體重和身高的增長曲線,觀察變化。 ④蠶蛻幾次皮,什么時候蛻皮,蛻皮之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對學生的觀點予以肯定,并提示學生在進行小實驗時,動作要盡可能輕柔,用軟毛刷刷動蠶寶寶,盡可能不傷害蠶寶寶。并且進行實驗時,最好只改變環境中的一個量。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生分小組提前制作蠶之后幾個生長階段的卡片。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將學生分為幾組,合作養蠶,并記錄下蠶寶寶成長的點點滴滴,繪制成小故事卡片,在班級科學角展出。 小學科學《光和影》 一、考題回顧 3、基本要求 (1)在十分鐘內完成試講。 (2)教學中要有活動,突出學生主體。 (3)指明那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放一段精彩的皮影戲,同時提問:劇中生動的動物和頭像都是由什么呈現的?為什么是黑色的? 【學生回答】影子。 【教師追問】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光與影的世界吧!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認識光源 活動前:【展示圖片】電燈、月亮、太陽、鏡子、火柴、螢火蟲等,它們會發光嗎?哪些會自己發光?你能對他們進行分類嗎? 活動中: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分類。 活動后:【學生匯報】電燈、太陽、螢火蟲能發光。 【教師總結】像這些能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活動二:探究影子的特點 活動前: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就能產生影子,那么影子有什么特點呢?我們又可以如何驗證呢? 活動中:【學生實驗】①實驗一:將木塊放在桌面上,用手電筒從不同的位置照射,在桌面上分別畫出木塊的影子; ②實驗二:用手電筒照射距離屏不同距離的三個木塊,在屏上分別畫出它們的影子; ③實驗三:用手電筒從上面和側面照射一個長方體,分別畫出它們在桌面上的影子。 【注意事項】①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安全,輕拿輕放,不要用手電筒直接照射人眼;②小組內分工明確,記錄好實驗現象;③實驗結束后物品擺放整齊。 活動后:匯報交流 每個小組上臺一邊說明實驗操作一邊說清實驗結論,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評價及總結,指出操作不夠規范的地方,同時歸納實驗結論: ①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照射的方向有關,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②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遮擋物與光源的距離近時,影子就大;遮擋物與光源的距離遠時,影子就小; ③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有關,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 環節三:鞏固提高 除了以上說到的關于影子的例子,你還能說出一些影子在生活中的感受和應用么?(晴朗的室外,根據影子的長短和位置可以大致判斷出時間;攝影中利用光和影出現了許多美輪美奐的美景)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