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問答導入。展示中國三大自然區的范圍,提問學生自己的家鄉屬于哪個自然區,平時常說的“南方北方”以何為界?帶著問題,引入本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圖1-1-7找出東部季風區可以分為哪幾部分,以什么地理事物為分界線。 【學生總結】分為南北兩大區域,以秦嶺—淮河為界線。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同時回歸教材,思考秦淮一線還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線。 【師生活動】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師生總結】秦淮一線除了是南北方的分界線并與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吻合之外,還具有以下地理意義:小麥與水稻、旱地與水田、濕潤與半濕潤地區、河流是否有結冰期、亞熱帶與暖溫帶、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 【教師活動】PPT展示《南北地區分區的自然差異》,提問: (1)我們是根據什么條件東部季風區劃分成四個分區? (2)除了這兩個因素之外,四個分區在哪些自然地理因素方面還有差異,嘗試總結為表格。 【師生活動】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師生總結】根據水分和熱量進行劃分。 2.南北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師活動】展示視頻《南北方人文環境差異》,提問: (1)南北方地區在哪些方面有差異? (2)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明顯的南北方生活方式的區別?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教師指導。 【師生總結】北方作物一年一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耕地以旱地為主,是中國小麥、棉花、雜糧的主要產地;南方作物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是中國稻谷、茶葉、蠶絲的主要產區。此外,人們的文化風俗,如:飲食、服飾、生活習慣、方言詞匯、歌曲戲劇等,南北方各不相同。 【教師活動】展示《南北方地區居民建筑實景圖》。提問: (1)南北方地區的居民建筑有什么最明顯差異? (2)原因是什么? 【學生總結】北方地區降水變率大,多為平頂屋,可以節省建材;南方地區降水豐富,為方便排水,居民建筑屋頂坡度大。 【教師活動】展示《南北方交通線路示意圖》與《南北方工業分布示意圖》,提問: (1)南北方的交通方式有什么區別? (2)為什么北方經濟以重工業為主,而南方的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師生總結】北方是鐵路和干線公路的主要分布區,南方地區的內河運輸較為普遍。礦產資源存在南北地域差異,在資源蘊藏量上,北方具有較大的優勢。 環節三:鞏固提高 根據所學知識,將南北差異總結為表格。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讓學生自主總結。 作業:課下詢問家人朋友還有哪些南北差異。 【板書設計】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視頻導入。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深圳的崛起》片段,學生觀察深圳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城區范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大量人口流入深圳尋求發展……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城市?城市是如何產生的?現在的城市又具有哪些特點呢?根據學生回答,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了解城市化 【教師活動】教師出示一幅城市地域擴展圖,引導學生讀圖并思考: (1)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地區的城市數量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2)城市的用地規;蛘叩赜蚍秶惺裁醋兓? 【學生活動】(1)城市的數量逐漸增多。(2)城市的用地規模逐漸擴大。 【教師總結】隨著一個地區城市數量增多、城市規模的不斷增大、農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這個過程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變化,還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教師活動】繼續設置問題: (1)城市化的標志是什么? (2)哪一個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 【學生活動】結合教材自主思考。 【教師總結】城市化三大標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通常以城市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 2.城市化的特點 【教師活動】教師在多媒體出示1950年以來世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從圖中能看出世界范圍內城市化有什么特點?導致出現這一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世界城市化速度加快。世界范圍內經濟的飛速發展。 【教師總結】1950年來,世界城市人口增長及城市化發展迅速。主要是因為二戰后發達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發展中國家政治獨立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六大城市帶的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圖中能看出世界范圍內城市化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出現了很多大城市。 【教師總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城市發展趨勢日益明顯,主要表現在人口和財富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城市之間出現新的城鎮,城市間的分界線開始模糊,并形成城市群和大城市帶。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的三個階段、郊區化和逆城市化兩個知識窗,請學生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探究: (1)西方城市化發展的進程是怎樣的? (2)郊區化和逆城市化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以地理興趣小組展開合作探究。 【教師總結】 (1)第一階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第一產業比重大,屬于緩慢發展階段;第二階段,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數量增加,用地規模大幅度擴展,第二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第三階段,城市化水平達到70%以上,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第三產業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 (2)城市中心區,人口密集,工業高度集聚,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生活質量下降,低價上漲,居住條件差,交通擁堵,就業困難。郊區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好。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生活動】暢所欲言,談談城市化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改變有哪些。學生交流回答。 【教師總結】增長了見識,生活更加便利,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對生活所在地的城市化發展歷程及特點進行調查,寫成小報告。 【板書設計】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教師展示2006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國際沙漠和荒漠化年”,并通過資料展示世界及我國荒漠化現狀及問題。提出問題: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面對日益嚴峻的荒漠化問題,我們應做何應對?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荒漠化的概念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提取出什么是荒漠化。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教師總結】荒漠化是一個報考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2.西北地區的位置及地形 【教師活動】展示《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引導學生讀圖,并引導其說出西北地區的位置和概括其地形特點。 【學生活動】 (1)位置:非季風區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 (2)地形特點:東部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 3.干旱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成因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觀的變化》圖。 【提問】 (1)西北地區的降水和景觀從東到西有什么變化? (2)西北地區干旱的成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 (1)降水:從400毫米降到50毫米以下;景觀: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干旱的氣候條件形成以荒漠為主的景觀。 (2)原因: 2.干旱與荒漠化的關系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活動(荒漠化效應和水—氣—生物的作業)。 【學生活動】思考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師總結】荒漠化的形成不是單一要素影響的結果,是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中,水分是最重要的制約因素。 【教師講解】氣候異常會導致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特別是在持續少雨的年份,能加劇荒漠化的進程。 環節三: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請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課后作業:思考人類對荒漠化的形成有無影響?哪些活動影響到荒漠化的形成? 【板書設計】 一、考題回顧 題目:《冰川、海浪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案例導入法,向學生展示中國普陀山海島的梵音洞景觀,并提問學生梵音洞是如何形成的?引發學生思考,以此導入本節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讀圖分析 【教師活動】給學生展示西歐典型冰川侵蝕峽灣景觀圖和香港金島海岸的巖石,提問學生這兩個地方為什么會呈現出這樣的景觀。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圖片結合上節課所學其它類型的侵蝕作用進行分析,得出這兩處景觀形成的原因是冰川作用和海浪作用。 【教師活動】教師再次展示冰斗、角峰、U形谷、海蝕崖、海蝕柱和海石拱橋的景觀圖進一步請學生結合上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思考,這些景觀是由冰川和海浪的哪種作用產生。 【學生活動】學生交流討論并得出結果,由侵蝕作用產生。 【教師講解】除了上節課所學的幾種侵蝕作用,在海岸地區和高緯度、高山地區也存在兩種侵蝕作用就是冰川侵蝕和海浪侵蝕作用。 (二)形成過程探究 【教師活動】教師在多媒體播放海浪對沿海地區地貌侵蝕過程視頻,請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海浪侵蝕的過程以及對沿海地貌的影響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視頻并四人為一小組交流討論,總結并展示探究成果。 【教師講解】海浪攜帶沙礫對海岸的沖擊和磨蝕作用,叫做海蝕作用。海浪對海岸侵蝕形成的陡壁叫做海蝕崖;在海蝕崖底部形成的凹槽叫做海蝕穴;隨著海蝕崖的后退,在海蝕崖前面形成的寬緩的、微微上凸并向海傾斜的平臺叫做海蝕平臺;海蝕崖后退過程中,一些巖石殘留并突兀于海蝕平臺之上,像一個個巖柱,稱為海蝕柱;海浪侵蝕海岸形成的拱橋叫做海蝕拱橋。 【教師活動】教師繼續在多媒體播放冰川的變化對高山地區地貌侵蝕過程視頻,請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冰川侵蝕的過程以及對地貌的影響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視頻并四人為一小組交流討論,總結并展示探究成果。 【教師講解】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冰雪積累到一定厚度,在重力等作用下沿地表移動,形成冰川。冰川對地面侵蝕形成的谷地叫做冰川谷地,冰川谷地多呈“U”形,故稱為冰川U谷;兩條冰川谷地之間的陡峭山脊叫做刃脊;在冰川源頭,由于冰雪侵蝕形成的斗狀洼地叫做冰斗;多個冰斗之間的尖銳山峰叫做角峰。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四人為以小組交流討論,我國有哪些冰川侵蝕和海浪侵蝕形成的景觀。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進行總結并展示成果。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請學生課后通過調查訪問和查找資料,了解家鄉某種典型地貌的形式和變化,并分析原因。 【答辯題目】 1.簡述冰川侵蝕的方式有哪些? 2.你認為如何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 …………………………………………………………………… 一、考題回顧 題目:《人口的遷移與流動》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通過大屏幕展示資料,引出主題,帶入新課。 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個擁有2萬人口的小鎮,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后,全國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斷地遷入,人口迅速增長,到2000年底,深圳市總人口超過700萬,其中戶籍人口124.9萬,外來人口577萬,占總人口的82.1%。 請學生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長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對深圳市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并附以導入語:從全球來看人口的增長只取決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對一個地區來說,人口增長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響外,還受人口遷移的影響,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人口的遷移及分類 【教師活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了解了人口遷移的概念,并判斷下列哪項屬于人口遷移?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人口遷移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1)國慶期間小張一家人前往古城西安旅游。 (2)開服裝店的小李前往廣州進貨。 (3)老王由于工作原因從老家搬家去杭州生活。 【學生回答】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人口遷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間移位、“時間性”,一般在一年以上。定居地變更。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兩種類型。 2.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教師活動】教師展示《殖民主義擴張》記錄片、《15—19世紀國際人口遷移示意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人口遷移示意圖》。請學生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了解國際范圍內的移動。四人一小組共同解決以下問題。 (1)國際人口遷移分為哪幾個時期? (2)每個時期的特點分別是什么? (3)流入及流出地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4)不同時期產生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 【教師活動】教師播放《民工潮》紀錄片、1949年以來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請學生結合影片、圖片并閱讀教材中的第四、五段,了解我國國內人口遷移;卮穑 (1)文中介紹了我國哪幾個時間段的人口遷移活動? (2)每個時間段遷移原因、方式、方向是怎樣的? 【教師總結】 隨著經濟發展、交通便利、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口遷移現象。人口遷移能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等,對我們的生活意義重大。 3.人口流動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相關的內容,學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什么是人口流動?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人口流動指因工作、學習、旅游、探親等原因臨時或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外出活動,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現象。 【教師總結】影響人口流動的因素:人口流動的強度主要取決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一種運動過程,但人口遷移強調居住地變更和時間限度(永久性或長期性)。 環節三:鞏固提高 解決課前懸疑:深圳市的人口增長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重要知識。 作業:請同學們在刻下查閱相關的資料,列舉一些人口移動的例子。 【答辯題目】 1.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有什么不同? 2.如果你是一名地理教師,請問你如何開展地理教學? ………………………………………………………………………… 一、考題回顧 題目:《東、中、西部發展差異》 內容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法。展示“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分布圖”,引導學生回顧三個經濟地帶的范圍。由圖可知,我國三大區域發展差異非常突出,東部地區社會經濟相對發達,而中、西部地區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東部經濟帶。引導學生思考“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究竟存在怎樣的差異?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產業結構差異 【教師活動】展示《我國三個經濟地帶經濟發展比較圖》,引導學生思考:東、中、西部三大產業結構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東部地帶第二與第三產業比較發達,中西部經濟地帶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 【教師總結】綜合比較東部與中西部產業結構,從工業結構上來說,我國大致有“南輕北重,東輕西重”的基本特征。東部地帶以輕型或輕重型混合產業為主,西部以重型產業為主,而中部則顯示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征。 【教師活動】展示《某市產業結構的比例變化》及案例,思考:該市三大產業結構和輕重工業比例的變化情況,這種變化趨勢對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怎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第三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輕工業比重持續上升,重工業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作用: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 2.工業化與城市化差異 (1)工業化 【教師活動】展示《2002年東、中、西部地帶的工業增加值結構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的工業增加值在全國工業增加值結構中各占什么地位? 【學生回答】東部地帶工業產值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帶,占了絕對的比重。在東部地帶,外資、中外合資、民營企業已經占有相當大比重,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但在中西部仍然以傳統產業為主體。 (2)城市化 【教師活動】展示《2002年東、中、西部地帶城市分布圖表》。 【教師講解】城市化水平在較大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水平。在工業化迅速推進的時期,城市化水平會顯著提高。我國處于工業化迅速推進的時期,從東部與中西部東部城市化水平遠高于中西部來看,東部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要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帶的同類城市。城市發展的滯后,嚴重制約了中、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3.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 【教師活動】展示《全國開放格局的時空發展示意圖》。引導學生歸納在對外開放政策下,我國東、中、西部發展的特點。 【學生回答】從時間上看,我國開放起步于1980年設立4個經濟特區;五年后的1984年邁出第二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從此以后,開放步伐不斷加快,至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教師總結】除此,從空間上看,改革開放首先是從沿海開始,從沿海的點到沿海的片,再向中西部推進。但中西部的開放城鎮仍呈點狀分布,開放的程度尚不及東部沿海地帶。 【答辯題目】 1.說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范圍。 2.請談談結合現實生活事例開展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