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下半年高中生物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2019下半年高中生物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第一批 一、考題回顧 題目:細胞中的糖類 2.內容: 如同任何機器的運轉都需要外界提供能量一樣,細胞的生命活動也需要能量來維持。很多種物質都可以為細胞的生活提供能量,其中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細胞中的糖類 說到糖,我們并不陌生,可以說出一串糖的名字:綿白糖、砂糖、冰糖、葡萄糖等。其實,除了這些我們熟知的糖類以外,淀粉、纖維素等也屬于糖類。這些糖類的分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淀粉、纖維素并不甜,為什么也屬于糖類呢? 糖類(carbohydrate)分子都是由C、H、O三種元素構成的。因為多數糖類分子中氫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類似水分子,因而糖類又稱為“碳水化合物”。 糖類大致可以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幾類。 單糖 人在患急性腸炎時,往往采取靜脈輸液治療,輸液的成分中就含有葡萄糖(C6H12O6)。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質,常被形容為“生命的燃料”。 葡萄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細胞吸收。像這樣不能水解的糖類就是單糖。常見的單糖還有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脫氧核糖等。 二糖 二糖(C12H22O11)由兩分子單糖脫水縮合而成,二糖必須水解成單糖才能被細胞吸收。生活中最常見的二糖是蔗糖,紅糖、白糖、冰糖等都是由蔗糖加工制成的。蔗糖在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里含量豐富,大多數水果和蔬菜也含有蔗糖。常見的二糖還有在發芽的小麥等谷粒中含量豐富的麥芽糖,人和動物乳汁中含量豐富的乳糖。 多糖 生物體內的糖類絕大多數以多糖((C6H10O5)n)的形式存在。淀粉是最常見的多糖。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淀粉,作為植物體內的儲能物質存在于植物細胞中。糧食作物玉米、小麥、水稻的種子中含有豐富的淀粉,淀粉還大量存在于馬鈴薯、山藥、甘薯等植物變態的莖或根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實中。淀粉不易溶于水,人們食用的淀粉,必須經過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細胞吸收利用。 食物中的淀粉水解后變成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成為人和動物體合成動物多糖——糖原的原料。糖原主要分布在人和動物的肝臟和肌肉中,是人和動物細胞的儲能物質。當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能量,人和動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時,糖原便分解產生葡萄糖及時補充。 你注意過棉、棕櫚和麻類植物嗎?它們都有長長的纖維細絲,還有那些分布在其他植物莖稈和枝葉中的纖維,以及所有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構成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纖維素。纖維素也是多糖,不溶于水,在人和動物體內很難被消化,即使草食類動物有發達的消化器官,也需借助某些微生物的幫忙才能分解這類多糖。與淀粉和糖原一樣,纖維素也是由許多葡萄糖連接而成的。構成它們的基本單位都是葡萄糖分子。 3.基本要求: (1)10分鐘內講完。 (2)要有適當板書。 (3)聯系實際生活。 答辯題目1.本節課你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2.為什么等量的脂肪比糖類含能量多,卻不是生物體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質?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提問: 1.有沒有參加過長跑?是否遇到過參加長跑過后出現不適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時通常會怎么處理?(吃糖或者是直接喝葡萄糖。) 2.為什么吃糖會緩解長跑過后的不適?(和糖的作用有關。) 那么什么是我們所說的糖類,它又有什么樣的作用呢?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就能夠知道了,咱們這節課就來一起學習細胞中的糖類。 (二)新課展開 1.糖類的元素組成 提問:你所知道的糖類有哪些?這些糖類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引導學生思考糖類的組成元素,師生共同總結出,糖類的組成元素是C、H、O。) 2.糖類的分類 組織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的相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小組代表回答問題,師生共同總結。 (1)如何給糖類進行分類?(根據糖類水解情況分類。) (2)常見的單糖有哪幾種?(五碳糖:核糖、脫氧核糖;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3)常見的二糖有哪幾種?它們分別是由什么單糖脫水縮合形成的? (麥芽糖水解產生兩個葡萄糖,蔗糖水解產生一個果糖和一個葡萄糖,乳糖水解產生一個葡萄糖和一個半乳糖。) (4)常見的多糖又有哪些?(糖原、纖維素、淀粉。) 構成它們的基本單位是什么?(葡萄糖。) 它和二糖能夠直接被人體所吸收利用嗎?(不能,它們必須被水解成單糖才能被吸收利用。) (5)動物和植物中特有的多糖是什么?(動物:糖原;植物:纖維素、淀粉。) (6)糖類都是甜的嗎?(不是,如淀粉、纖維素。) (7)為什么糖尿病人對于米飯和饅頭都需要定量攝取? (因為其中富含淀粉,淀粉經消化分解后生成的是葡萄糖。) 3.糖類的作用 (1)知道了糖類的元素組成和分類,結合生活實際,根據以下問題,思考糖類的作用是什么? (2)為什么低血糖的病人需要及時補充糖類,否則會發生眩暈?(總結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3)是不是所有的糖類都是能源物質?(不是,如核糖、纖維素。) (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2.作業:思考除了糖類還有什么物質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答辯題目】 1.本節課你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2.為什么等量的脂肪比糖類含能量多,卻不是生物體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質? ……………………………………………………………………………… 一、考題回顧 題目: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的區別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要有提問的環節; (2)講清楚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的區別; (3)請在10分鐘之內完成上述任務。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和復習導入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體內的細胞數量很多,體內的細胞是一成不變的嗎?還是會有一些特殊的變化?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得出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發生細胞衰老和細胞凋亡,引導學生回顧什么是細胞凋亡。(是一個主動地由基因決定的自行結束細胞生命的過程。)介紹還有另外一種細胞會發生的特殊變化是細胞壞死,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有怎樣的區別呢?順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的區別。 (二)新課講授 1.引導學生先自主閱讀教材,找出什么是細胞壞死?(學生通過閱讀,得出細胞壞死是指細胞受到極端的物理、化學因素作用或受到嚴重的病理性刺激,正常的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而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并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說這些影響因素可以是哪些?(電、熱、冷、機械等不利因素。)請學生結合之前學習的細胞凋亡,總結得出第一個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的區別。(影響因素不同:細胞凋亡受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細胞壞死是由電、熱、冷、機械等不利因素)進而再請學生思考兩個過程與基因的關系?得出第二個區別。(細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細胞壞死不受基因控制) 2.多媒體播放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的過程圖解動圖,請學生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在細胞衰老和細胞凋亡過程中涉及到的細胞膜和細胞形態變化是怎樣的?學生討論之后,請學生代表回答。(細胞壞死是染色質不規則地濃縮,線粒體、細胞核、內質網腫脹,接著細胞膜破壞,胞漿外溢,細胞外形發生不規則的變化;細胞凋亡是細胞與周圍細胞脫離,染色質濃縮并凝集在細胞核的周邊,細胞質也發生濃縮,接著細胞核裂解,細胞膜內陷,將細胞分隔成多個有膜包裹的凋亡小體)學生回答之后,引導學生得出另外兩個區別(細胞凋亡的細胞膜內陷,細胞壞死的細胞膜破裂;細胞凋亡的細胞分割形成多個凋亡小體,細胞壞死細胞外形不規則變化。) 3.再次播放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的過程圖解動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兩個過程變化后的細胞內容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細胞凋亡過程將細胞形成的凋亡小體被鄰近的細胞或專門的巨噬細胞吞噬,沒有釋放到細胞外;細胞壞死過程中細胞解體后釋放出的細胞內容物釋放到細胞外。)由對內容物的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兩個過程對機體的影響,得出第五個區別。(細胞凋亡對機體有利,細胞壞死對細胞有害) (三)鞏固提升 請學生列表格總結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兩者的區別。 (四)小結作業 小結:以提問收獲的方式總結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請學生課下去搜集資料:人們如何利用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機理研究治療人類的多種疾病。 【答辯題目】 1.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是如何培養科學思維這一核心素養的? 2.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區別? …………………………………………………………………… 一、考題回顧 題目:染色體的結構 2.內容: 由于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有限,用它來分析染色體的結構非常困難。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對染色體的結構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猜測。直到電子顯微鏡出現后,人們才開始對染色體的結構進行深入的研究。1977年,貝克等人提出了染色體的四級結構模型,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染色體的四級結構模型認為:一條染色單體是由一條染色質絲高度螺旋化構成的。這條染色質絲呈念珠狀(圖2-5),每一個小“珠子”就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核小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單位。念珠狀的染色質絲螺旋盤繞成中空的管狀結構,叫螺線管體。每一個螺線管體有6-8個核小體。在細胞分裂前期,螺線管體會再次螺旋盤繞,形成圓筒狀的超級螺線體,這就是我們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染色體細線。超級螺線體再進一步螺旋折疊,就形成了染色體(圖2-6)。 3.基本要求: (1)10分鐘內講完; (2)要求配合教學畫出簡圖; (3)突出學生主體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染色體的形態,誰能說說染色體的形態是什么并上黑板來畫一畫?(學生上臺板演) 過渡:知道了染色體的形態之后,那它的結構是什么呢?其實科學家也對它的結構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猜測,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染色體的結構到底是什么。 (二)新課展開 過渡:由于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有限,用它來分析染色體的結構非常困難,直到電子顯微鏡出現之后,人們才開始對染色體的結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染色體的四級結構模型。 1.教師多媒體展示電鏡下的染色質絲圖片,并提問:能看到些什么?(呈現絲狀)教師補充:一條染色體單體是由一條染色質絲高度螺旋化構成的,所以電鏡下的這些絲狀物質高度螺旋化后就是染色體。 2.教師展示出染色體的四級結構模型,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并思考:染色質絲它是呈什么形狀的?(念珠狀) 3.教師繼續用多媒體展示染色質變成染色體的動畫視頻,組織學生觀看并以生物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要求學生自己描述染色質絲變成染色體的過程。學生自己描述,教師進行補充,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染色質絲呈念珠狀,每一個“小珠子”就是有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核小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單位,念珠狀的染色質絲螺旋盤繞成中空的管狀結構,叫螺線管體,每一個螺線管體有6-8個核小體,在細胞分裂前期,螺線管體會再次螺旋盤繞形成筒狀的超級螺線體,超級螺線體再進一步螺旋折疊,形成了染色體。 4.為了更加明確在染色體形成過程中各部分的結構名稱,教師多媒體展示染色體結構示意圖,并結合剛剛的動畫視頻,讓學生自己指出各部分的名稱。 (三)小結作業 1.結合這節課所學,談一談染色體是遺傳信息的載體這一句話的理解。(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攜帶著遺傳信息,因此染色體可以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2.課后思考:在生物的繁殖過程中,親代與子代的染色體是怎樣保持數目不變等的? 【答辯題目】 1.闡述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 2.本節課的思路是什么? 019下半年高中生物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第二批 一、考題回顧 題目:《酶的本質》 在19世紀,釀酒業在歐洲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釀出的葡萄酒經常莫名其妙地變酸。受這一問題困擾,科學界非常重視對發酵過程的研究。 酒怎么變酸了? 當時人們已經知道,釀酒就是讓糖類通過發酵變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糖類是怎么變成酒精的呢?許多化學家都相信這是一個純化學過程,與生命活動無關。 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Pasteur, 1822 一1895)通過顯微鏡觀察,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于酵母細胞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V. Liebig: 1803- 1873)卻堅持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揮作用。兩種觀點爭執不下。 巴斯德在顯微鏡下觀索到酵母細胞 結束這一爭論的是德國化學家畢希納(E. Buchner; 1860-1917) 。他把酵母細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攪拌,再進行加壓過濾,得到不含酵母細胞的提取液。在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時間后就冒出氣泡,糖液居然變成了酒。這一結果跟糖液中含有活酵母細胞是一樣的。他將酵母細胞中引起發酵的物質稱為釀酶。 畢希納雖然從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但是提取液中還含有許多其他物質,無法直接對酶進行鑒定。有些科學家推測酶是蛋白質,并試圖將酶從提取液中分離出來,得到純酶,但由于技術上的困難都未成功。因此,酶究竟是什么物質,仍然是不解之謎。 美國科學家薩姆納(J.B Sumner; 1887- 1955)也認為酶是蛋白質。1917年,他從資料中得知刀豆種子中脲酶含里相當高(這種酶能使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便決定從刀豆種子中提取純酶。他嘗試了各種方法,歷經次又一次的失敗,終于在1926年的天清晨驚喜地發現,在用丙酮作溶劑的提取液中出現了結晶,這說明提取物達到了一定的純度。這種結晶溶于水后能夠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然后他又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 后來,科學家又相繼獲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許多酶的結晶,并證明這些酶都是蛋白質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TRcech; 1947- )和奧特曼(S.Altman; 1939一)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3.基本要求: (1)創設一定的情境; (2)結合科學史講解; (3)請在10分鐘內完成上述任務。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事實:非典時期的視頻以及文字資料,教師講述非典剛出來時,中國許多醫學權威都認為是衣原體病毒,但鐘南山院士另有發現,他大膽質疑,屢次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是冠狀病毒,為當時快速確診,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勞的事例。 并提出:科學的探索是一個不斷挑戰的過程,生物概念的得出也需要經歷漫長的探索以及修正的過程,從而引入酶的探索歷程。 (二)新課講授 1.酶的前期探索 多媒體展示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扎尼所做的將肉塊放到鷹的胃里,最后肉塊消失的實驗,引發學生思考,導致肉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科學家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得到了酶的化學本質? 多媒體展示巴斯德發現酒變酸的現象,以及李比系和畢希納對此實驗的解釋,組織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呈現三者實驗結果的不同點,以及對科學探究的意義。 2.酶的本質探索 組織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展示分享課前布置的對于酶的本質的資料搜集的作業,嘗試提出和酶的探究過程相關的生物學問題。接著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教師總結。 (與酶的本質探索相關的科學家有哪些?他們做了怎樣的實驗?得到了怎樣的結論?酶的本質的發現經歷了幾次更正?) (三)鞏固提高 討論:科學的發展與什么有關? 接著組織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科學的發展包括不懈的努力以及集體的智慧。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所學。 作業:搜集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答辯題目】 1.酶在哪里產生?在哪里發揮作用? 2.本節課你用了什么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有什么好處? ……………………………………………………………… 一、考題回顧 題目:《細胞免疫》 內容:病毒會侵入機體細胞,有- -些致病細菌如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是寄生在宿主細胞內的,而抗體不能進入宿主細胞。那么,消滅這些病原體是通過什么途徑呢?這就要靠細胞免疫。 細胞免疫的大致過程如圖2-16所示。T細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過分化形成效應T細胞,效應T細胞可以與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細胞密切接觸;使這些細胞裂解死亡。病原體失去了寄生的基礎,因而能被吞噬、消滅。 3基本要求: (1)教學過程中要有情境設計。 (2)教學中要有適當的提問環節。 (3)要有適當的板書。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PPT展示寄生在宿主細胞內的致病細菌——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圖片,設置問題:病原體能侵入機體細胞,而抗體不能進入宿主細胞,那消滅這些病原體是通過什么途徑呢?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新課講授 PPT展示細胞免疫示意圖。提出問題: 1.在細胞免疫中有哪些免疫細胞參與?它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在細胞免疫中有哪些免疫活性物質參與?它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安排學生結合教材,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自主學習。 展示細胞免疫過程的flash動畫,提出問題:細胞免疫可劃分為哪幾個階段?先請學生嘗試著分階段復述細胞免疫的過程,師生再共同總結細胞免疫的整個過程。 請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出整個細胞免疫的過程,師生共同修改。修改完畢后,再次用多媒體展示。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提高 請學生思考后回答以下問題: 1.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具有識別作用的細胞有哪些? (吞噬細胞、B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 2.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具有呈遞作用的細胞有哪些? (吞噬細胞。) (四)自主總結,作業拓展 小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總結,分享今日課上的收獲。 作業:請以列表格的形式總結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區別和聯系。 【答辯題目】 1.在細胞免疫中有哪些免疫細胞參與?它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 一、考題回顧 題目:《遺傳密碼》 內容: 3基本要求: (1)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 (2)需體現遺傳密碼對生物體生長發育的重要性。 (3)請在10分鐘內完成上述任務。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設疑提問:通過轉錄過程遺傳信息傳遞給mRNA,那么傳到mRNA上的遺傳信息是怎么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呢?,進入本節課題。 (二)新課講授 1.遺傳密碼的概念及種類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 (1)氨基酸的種類有20種,mRNA只有4種堿基,后者怎樣決定20種氨基酸呢?(推測可能與堿基的排列有關) (2)如果2個堿基編碼1個氨基酸,最多能編碼多少種氨基酸?(16種) (3)一個氨基酸的編碼至少需要多少個堿基,才足以組合出構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 (至少3個堿基) 教師展示遺傳密碼字表,提出遺傳密碼的概念,即:mRNA上3個相鄰的堿基。 在學生明白遺傳密碼是何物之后,提出問題:生物體內的遺傳密碼有多少種?(64種) 2.遺傳密碼的特性 教師展示遺傳密碼子表,講解表格的閱讀方法后,組織同學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思考: (1)已知一段mRNA的堿基序列是AUGGAAGCAUGUCCGAGCAAGCCG,你能寫出對應的氨基酸序列嗎?(甲硫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絲氨酸—賴氨酸—脯氨酸) (2)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共用上述密碼子表。根據這一事實,你能想到什么?(通過這一事實可以想到生物都具有相同的遺傳語言,所有生物可能有共同的起源或生命在本質上是統一的,等等) (3)從密碼子表中可以看到,一種氨基酸可能有幾個密碼子,這一現象稱做密碼的簡并。你認為密碼的簡并對生物體的生存發展有什么意義?(一定程度內,使氨基酸序列不會因為某一個堿基被意外替換而導致氨基酸錯誤,這對維持物種的穩定性有重要意義。)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分別對問題(1)進行深入,講解密碼子的方向性、不重疊性、不重疊性,結合問題(2)講解密碼子的通用性,結合問題(3)講解密碼子的特性對生物的重要意義。 (三)鞏固提高 你能根據肽鏈的氨基酸順序,如甲硫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寫出確定的RNA的堿基序列嗎?你認為遺傳信息在從堿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傳遞過程中,是否有損失?如果有,又是如何損失的?(因為幾個密碼子可能編碼同一種氨基酸,有些堿基序列并不編碼氨基酸,如終止密碼等,所以只能根據堿基序列寫出確定的氨基酸序列,而不能根據氨基酸序列寫出確定的堿基序列。遺傳信息的傳遞就是在這一過程中損失的。)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作業:游離在細胞質中的氨基酸,是怎樣運送到合成蛋白質的“生產線”上的呢? 【答辯題目】 1.遺傳密碼的特性有哪些? 2.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