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華生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親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農場主。母親艾瑪是一位虔誠的美南浸信會信徒,從小按照嚴格的教規培養華生,導致他以后對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還是在孩提時代,他就顯示出了日后成名立業所需具備的兩個特點:喜歡攻擊,又富有建設性。華生承認自己小時不是個好學生,有點懶、不聽話、 好爭斗、學業成績不好,只能勉強升級。他曾坦言,在上小學時他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和同學打架,“直到一個人流血為止”。在他成名之后,他甚至為自己蓋了一幢有十幾個房間的別墅。他幼時學會了木匠活兒,12歲時他就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木匠了,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愛好。13歲時他的父親拋棄家庭,于是母親賣掉農場,搬到格林維爾鎮居住。來自偏僻鄉村的華生經常受到同學的嘲弄,使他情緒低落,學業表現極差,而且曾經兩次被捕,第一次是因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為在城內鳴槍。華生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據他自己說,上小學時“很懶,有些反叛,考試從未及格過”,“大學生活對我幾乎沒有吸引力......我不擅長社交,沒有幾個知心朋友”。但就是這樣一個似乎缺乏熱情的人,日后改寫了心理學的方向。16歲時,華生進入大學學習,起初他按照母親的希望,選修神學,但是不久就放棄了。他在大學期間開始學習很刻苦,并于1900年獲得文科碩士學位。畢業之后,華生擔任了一年只有一個班級的小學校長。他聽說自己過去的哲學教授戈登·摩爾去芝加哥大學任教,于是寫信向芝加哥大學校長威廉·瑞恩尼·哈柏自薦,請求免費入學,同時又請福爾曼大學的校長寫了一封推薦信。哈柏校長錄取了華生。開始時華生師從約翰·杜威學習哲學,但是不久華生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心理學,于是決定轉系,將導師換成機能主義心理學家詹姆斯·羅蘭·安吉爾和生理學家亨利·唐納森。經過三年艱苦的學習,他于1903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華生留在芝加哥大學教實驗心理學。他一邊在主實驗室教鐵欽納式的實驗,一邊在地下室里建了一個自己的實驗室做實驗。1908年,他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心理學教授,并很快擔任心理系主任。1913年,華生在美國《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闡明了他的行為主義觀點,這篇論文一般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宣言。
行為主義思想
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研究行為而不研究意識,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客觀觀察而不是自我內省,心理學的任務在于預測和控制行為。華生所講的行為首先是一種可觀察到的機體反應。這種機體反應的本質是人和動物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華生承認,“反應”一詞是從生理學中轉借到心理學的。但是,心理學擴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學把一組簡單的生理反應組合成為一套復雜的反應,把簡單的肌肉骨骼動作聯結為一種行為的方式。華生概括了有機體的全部行為,并且把這些行為區分出先天遺傳的反應和后天習得的習慣反應。華生認為這種區分是很重要的,因為行為主義就是要發現后者的學習過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規律,實現預測行為、控制行為的目的。華生認為,行為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加以控制的,只要確定了刺激和反應(即S-R)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通過控制環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華生特別強調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綜上,行為主義確定了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消除了傳統心理學的主觀性,格守一般科學共有的客觀性原則。行為主義發展了客觀的觀察方法,使心理學在方法上益趨精進。華生的預測與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應用心理學的發展,他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根據行為主義,犯罪心理和行為的形成與發展,是人在不良的環境中不斷學習、訓練的結果。行為主義強調環境的影響,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這一理論過分夸大了環境的作用,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它的不足之處。這一理論后來也得到了不斷的改良與補充。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比較豐富,主要包括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測驗法和社會實驗法。觀察法包括自然觀察和借助儀器的觀察。條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學中的條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學中對行為進行試驗研究的方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語報告法即被試報告其體內的變化,又稱口頭報告法。行為主義的測驗法是測驗被試對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應;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有語言缺陷的人身上。行為主義的社會實驗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行為主義原理在社會問題研究中的應用,可以考察社會情境和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
華生(1878~1958),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外鑠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1. 1913年,華生在美國《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這篇論文一般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宣言。
2.1919年出版了《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
1. 行為主義心理學
(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
(2)反對內省法,主張采用實驗法。
2.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替代一聯結”學說)
(1)學習的實質,即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牢固的聯結的過程,從而形成習慣。
(2)習慣形成所遵循的規律:頻因律和近因律。
(3)華生認為環境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是一個環境決定論者。
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并在我自己設定的特殊環境中養育他們,那么我愿意擔保,可以隨便挑選其中一個嬰兒,把他們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傾向、能力、天資和他們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1.(判斷)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參考答案:正確
2.(單選)華生在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這是( )的觀點。
A.遺傳決定論
B.環境決定論
C.家庭決定論
D.兒童決定論
參考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