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及著作:
托爾曼(1886~1959),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托爾曼一生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他的理論糅合了當時眾多的心理學理論,在其過世后他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更促成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心理學“認知革命”。他提出整體行為模式和中介變量的概念,彌補了華生古典行為主義的缺陷,同時建構了符號理論,是認真心理學的先驅。
代表作:
①1932年出版的《動物和人的目的性行為》是托爾曼最重要的著作,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要為整個心理學領域尋找一個全面的理論或框架的想法。
②1942年出版的《戰爭的內驅力》,從精神分析的觀點指出:人類的驅動力導致了戰爭,戰爭是破壞的、不必要的、極端恐怖的。
觀點:托爾曼是一位受格式塔學派影響的行為主義者,通過位置學習實驗和潛伏學習實驗等動物學習實驗,提出了符號學習理論:
①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獲得
學習的目的性是人類學習區別于動物學習的重要標志。期望是個體依據已有經驗建立的一種內心準備狀態,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關于目標的認識和期待。期望是托爾曼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
②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
托爾曼主張將行為主義S-R公式改為S-O-R公式,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中介變量就是在有機體內正在進行的東西,包括需求變量和認知變量。
位置學習實驗:又叫白鼠迷宮實驗,是托爾曼設計的訓練白鼠走迷宮到達食物箱的實驗,迷宮有三條通路,分別是路徑A、路徑B和路徑C,其中路徑A最近,路徑B次之,路徑C最遠,如圖所示:
實驗開始時,托爾曼將白鼠置于出發點,讓它們自由地在迷宮內探索。一段時間后,檢驗它們的學習結果。檢驗時,仍將它們置于出發點,只是對各通道做一些處理,觀察它們的行為結果發現:
若三條通道暢通,白鼠選擇路徑A到達食物箱;
若1處堵塞,白鼠選擇路徑B;
若2處堵塞,白鼠選擇路徑C。
這就表明,白鼠不是根據盲目的習慣和機械式的嘗試來行動的,而是依據對環境的整體認知,建立一個完整的符號一完形模式,即認知地圖來行動的。
③“潛伏學習”
將白鼠分為三組:甲組不給食物;乙組每天給食物;丙組開頭10天不給食物,第11天才開始給食物獎勵。甲乙為控制組,丙為實驗組。將三組白鼠放在迷宮中,迷宮由14個單元復合的T型通道構成,每個單元都有通過的門和不可通過的門構成。選擇鎖的門算犯錯一次,若通過則直接進入到下一單元,以此類推通過14個單元到達終點。結果發現,前10天乙組犯錯的次數和通過時間要明顯低于甲組,而丙組與甲組犯錯次數以及通過時間相似。
當第11天開始,丙組接受食物獎勵,其學習效果明顯提升甚至超過了乙組。
“潛伏學習”是指動物在沒有強化的條件下學習也會發生,只不過結果不太明顯,是“潛伏”的。一旦受到強化,具備了操作的動機,這種結果才通過操作而明顯地表現出來。潛伏學習的現象表明,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是在強化中進行的,不僅在動物學習中存在這種現象,在人類學習中,潛伏學習的現象更加普遍。
(2017·河北單項選擇)即使不給予強化或獎勵,學習也能發生。這種學習是( )。
A.潛伏學習
B.替代學習
C.試誤學習
D.意義學習
解析:潛伏學習是指動物在沒有強化的條件下學習也會發生,只不過結果不太明顯,是“潛伏”的。答案選A。
(2016·河南判斷)第一次提出中介變量概念,把S-R二項式變為S-O-R公式,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 )
解析:√。托爾曼主張將行為S-R公式改為S-O-R公式,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