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 | 教師資格證、教師編制考試真題預測每日一練(1.5)打卡 | 教師資格證、教師編制考試真題預測每日一練(1.5) 教師編制考試每日一練 1.在近代教育史上,對于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究竟以誰為主的問題,兩種爭論理論包括形式教育論 和( ) A.學科課程論 B.活動課程論 C.實質教育論 D.現代課程論 參考答案:C 2.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主張,在正式學習新知識前,向學生介紹一種他們比較熟悉,同時又 高度概括性的包含了正式學習材料中的關鍵內容的,稱為( ) A.先導內容 B.橋梁者 C.先行組織者 D.前言 參考答案:C【解析】先行組織者即先于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學習材料。先行組織者 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及新的學習任務相 關聯。題干所述體現了先行組織者的內涵。 3.教師的作用是對于異質同班的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劃分不同的層次,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 給予相應的分層教學。這句話體現了課堂教學的( ) A.多樣化原則 B.主體性原則 C.成功性原則 D.個別化原則 參考答案:D 4.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為搜集或綜合信息與知識,運用邏輯規律,縮小解答范圍,直至找到 唯一正確解答的認知方式稱為( ) A.場獨立型 B.場依存型 C.輻合型 D.發散型 參考答案:C【解析】聚合思維,也叫求同思維、集中思維、輻合思維、會聚思維,是指人們解 決問題時,思路集中到一個方向,從而形成唯一的、確定的答案。 5.科學教育與人本主義走向融合的一個重要標志是( ) A.學會生存 B.學會關心 C.學會學習 D.學會做事 參考答案:B【解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 1989 年在我國召開的以“學會關心:對世紀的教育” 為主題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的國際研討會上所提出的“學會關心”的教育思想,成為科 學主義教育與人本主義教育走向融合的一個重要標志,使教育發展的方向出現了一次重 大變革和更新。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輻和論的代表人物是施泰倫和吳偉士 B.衡量一節課好壞的標準是教師教得如何 C.循序漸進原則中的“序”包括教材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的發展順序 D.沒有教育性的教學是不存在的 參考答案:B【解析】衡量一節課好壞的標準是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7.德育過程本質上就是( )統一的過程。 A.個體與環境 B.個體與社會 C.個體與教育 D.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 參考答案:D【解析】德育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8.皮亞杰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趨于成熟的標志是( ) A.獲得“客體永久性”概念 B.有符號功能思維 C.獲得“守恒”概念 D.進入形式運算階段 參考答案:D 9.教師通過分析學生近期的作業,來了解其是否掌握了所講述的知識。這種研究方法叫( ) A.個案法 B.測驗法 C.教育經驗總結法 D.產品分析法 參考答案:D【解析】產品分析法是指通過分析學生的活動產品,以了解學生的能力、傾向、技 能、熟練程度、知識范圍等。 10.下列選項中屬于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影響 C.教育制度 D.教育環境 參考答案:B【解析】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系統。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教育者、受教 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響)。 11.備課時,教師要按順序寫出( )三種教學計劃。 A.課時計劃、單元計劃、學期計劃 B.學期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 C.單元計劃、課時計劃、學期計劃 D.學期計劃、課時計劃、單元計劃 參考答案:B【解析】按照邏輯順序,從大范圍到小范圍排列,依次為學期計劃、單元計劃、課 時計劃。 12.在不同種類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叫( )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才能 D.天才 參考答案:A【解析】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種類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是從事一切活動所必 備的能力的綜合,如記憶力、觀察力等等。 13.課外、校外教育從確定活動的內容、要求到選擇活動方式,從安排活動的具體步驟到組織實施等, 都是學生自主進行的。這反映了課外、校外教育具有( )的特點。 A.靈活性 B.自愿性 C.實踐性 D.自主性 參考答案:D【解析】課外、校外教育是由學生自己組織、設計和動手,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學 生是課外、校外教育的主體,體現了課外、校外教育的自主性。 14.下列屬于赫爾巴特的教育專著是( ) A.《普通教育學》 B.《大教學論》 C.《雄辯術原理》 D.《給教師的建議》 參考答案:A【解析】赫爾巴特的教育著作是《普通教育學》。 15.由《學記》提出的教育主張是( ) A.有教無類 B.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C.兼愛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參考答案:D【解析】“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出自《學記》。 教師資格證考試每日一練 A.溝通與合作能力 B.激勵與評價能力 C.教育教學設計能力 D.組織與實施能力 1.【答案】A!缎W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關于專業能力的要求包括教育教學設計能力、組織與實施能力、激勵與評價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反思與發展能力。其中關于溝通與合作能力的要求包括: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善于傾聽,和藹可親,與小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與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發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小學生發展;協助小學與社區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關系。題干中青年教師與同行研討、分享教學經驗等都屬于溝通與合作能力中的要求,故選A。 2.教師把實物、教具顯示給學生看,向學生作示范實驗,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從而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方法叫( )。 A.參觀法 B.實驗法 C.演示法 D.練習法 2.【答案】C。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采取現代化視聽手段播放有關教學內容的軟件、特制的課件等,指導學生認識事物、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在教育評價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 )。 A.教師評價 B.學生評價 C.課程評價 D.教學評價 3.【答案】B。對教師、課程、教學的評價,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故學生評價處于教育評價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4.國家對某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進度作出規定的指導性文件稱為( )。 A.教學計劃 B.課程計劃 C.教科書 D.課程標準 4.【答案】D。課程標準是國家對某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進度作出規定的指導性文件。 5.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則是指( )。 A.知行統一原則 B.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C.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D.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5.【答案】D。馬卡連柯除了提出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以外,還提出“平行教育”原則,即 6.上好一節課最根本的要求是( )。 A.教學目標要明確 B.教學內容要準確 C.教學方法要適當 D.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6.【答案】D。一節好課的判斷標準是眾多的。除了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正確,教學方法靈活這些最基本的或最技術性的要求,最根本的評判標準是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充分發揮。正確答案為D。 7.“經驗的獲得與智力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這是( )教學規律提示我們的。 A.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B.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C.知情意統一 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7.【答案】A。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教學規律提示我們:掌握經驗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智力的發展是掌握經驗的重要條件 8.在對中國歷史的學習中,教師常常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參觀,這屬于教學原則中的( )。 A.啟發性原則 B.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鞏固性原則 8.【答案】B。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題干中老師既教給學生中國歷史的理論知識也帶學生實地參觀,屬于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9.一個測驗經過多少次測量所得的結果的一致性程度,稱為測驗的( )。 A.難度 B.效度 C.區分度 D.信度 9.【答案】D。信度是指測驗結果的穩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測驗在多次施測后所得到的分數的穩定、一致程度。 10.當前我國中學開設的數學、語文、英語等課程屬于(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經驗課程 D.社會課程 10.【答案】A。學科課程也稱分科課程,采用單科形式,強調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強調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其課程的主導價值是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數學、語文、英語等課程屬于分科課程。故選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