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下半年(10月30日)教師資格證真題—中學《綜合素質》2021下半年中學教師資格證真題 中學綜合素質
一、單項選擇題(共29小題,每題2分,共58分,每道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李老師帶領學生到社區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及地域文化,回校后指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并開發了以本土文化為題材的課程資源。李老師的教育觀是( ) 。 A.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B.學生是教育過程的主導 C.教師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者 D.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 2.下課鈴響了,按照教學設計還有一個教學環節沒有實施,錢老師就延長了5分鐘。錢老師的做法() 。 A.恰當,保證了學習的基本容量 B.不恰當,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風格 C.恰當,遵守了教學的基本規范 D.不恰當,漠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3.授課過程中,李老師始終坐在講臺上操作多媒體,以展示課前準備的精美課件。從教師觀的角度看李老師的教學行為,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 A.忽視了學習習慣的培養 B.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C.忽視了課堂效果的提升 D.忽視了教師的創造性 4.吳老師將“基于現象和過程”可視化的學習原理與學情相結合,提出利用微型化學實驗在“家觀排識”與“微觀探析”之間搭建橋梁的教學主張,并總結出指導學生展開微型實驗設計與實施要注意的事項。從學生觀的角度,吳老師的做法體現的是( ) 。 A.豐富課程資源 B.改善師生關系 C.優化教學策略 D.注重學習體驗 5.小秦是某初中二年級學生。父親稍不順心就對他進行打罵,甚至拿煙頭燙他。學校了解情況后,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對小秦的父親給予警告或處分 B.對小秦的父親給子訓誠并罰款 C.向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或者控告 D.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或者訴訟 6.為滿足中小學法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某出版社策劃出版了一套適合未成年人閱讀的法治教育趣味叢書。對于該叢書的出版,國家應當給予() 。 A.扶持 B.獎勵 C.保障 D.審定 7.12歲 的楊盼因交通事故導致右腿殘疾。入學時,學校工作人員看他走路一瘸拐,便對他的父母說,學校不接收身體有殘疾的學生,你們帶他到特殊教育學校去吧。該校工作人員的做法()。 A.不正確,楊盼能否入學應由校長決定 B.不正確,楊盼有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 C.正確,特殊教育學校條件更加便利 D.正確,學校是開展普通教育的機構 8.張某大學畢業后作為志愿者到農村地區學校任教兩年。隨后,張某又應聘到一所公 立學校連續工作了6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張某的工齡應為() 。 A.10年 B.8年 C.7年 D.6年 9.教師張某因惡意透支信用卡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教師法》的規定,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張某永遠喪失教師資格 B.學?梢婪ǔ蜂N張某的教師資格 C.張某兩年以后方可重新申請認定教師資格獲得教師資格 D.張某必須再次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才能獲得 10.李某想舉辦一所學校以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規定,下列選項中,屬于舉辦學校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是()。 A .有穩定的財政投入 B.有固定的辦學場所 C.有合格的教師 D.有充足的生源 11.某中學教室的天花板因地震脫落,學生小林被嚇得不敢動彈。劉老師見狀急忙沖上去保護小林,自己被砸傷,班上的另外兩名學也受了輕傷。對于這起事故,下列出時說法正確的是()。 A.學校應當承擔過錯賠償責任 B.學校應對教師給予適當補償 C.小林的監護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D.學校主管人員應承擔刑事責任 12. 22歲的李某在家待業。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關于李某的權利義務,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 A.無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B.無需承擔納稅義務 C.有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D.有科學研究的自由 13.多年來,譚老師精心記錄了本校畢業學生的就業去向和升職情況,每當學校需要,譚老師總能非常方便地找到相關學生幫忙。譚老師所犯的錯誤是( ) 。 A.權欲型錯誤 B.物欲型錯誤 C.名欲型錯誤 D.情欲型錯誤 14.上課鈴響后,侯老師看到趙亮同學衣衫不整地跑進教室,就叫住他說:“快把衣服穿好,怎么不扣扣子呢?”趙亮剛想反駁,抬頭看到侯老師整潔的衣著,便迅速地扣好了扣子。這體現的侯老師職業道德修養的特點是( )。 A.被動性 B.實在性 C.內在性 D.中介性 15.教師節前夕某班主任老師在班級群中組織送禮投票,要求學生集資給老師送禮,否則轉班。學校核實后,擬對該教師給予降低崗位等級處分。依據《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由學校提出建議,上級人事部門決定并備案 B.由學校提出建議,同級人事部門決定并備案 C.由學校提出建議,學校主管部門決定并報同級人事部門備案 D.由學校提出建議,學校主管部門決定并報上級人事部門備案 16.某班主任告知學生,如果遲到,第一節課就不要進校門,以免被值班老師發現,影響年終考核。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學習,事后班主任會找機會給遲到未進教室聽課的學生補課。該班主任違背的教育公正的原則是( )。 A.保證原則 B.補償原則 C.對等原則 D.互換原則 17.細菌是單細胞的微小原核生物,屬于微生物的一大類,遍布于土壤、水、空氣、有機體物質中及生物體內和體表,對自然界物質循環和全球生物平衡起著巨大作用。有些細菌能引起人和動植物的病害。下列病害中,不屬于由細菌引起的是( )。 A.鼠疫 B.麻疹 C.敗血癥 D.破傷風 18.為了防止車速違規,在高速公路上設置了許多測速攝像頭。攝像頭監測車速所利用的是( )。 A.電磁效應 B.光電效應 C.康普頓效應 D.多普勒效應 19.嚴復是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他通過譯述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對當時我國思想界有很大影響。這部譯作 的名稱是( )。 A.《原富》 B.《天演論》 C.《社會通詮》 D.《群己權界論》 20.“巢居” 與“穴居”同為中華先民最早的居住方式,后來“巢居”逐漸發展,在基址上打木樁,加鋪板,再加蓋,成為“干欄式建筑”。下面所列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中, 居室采用“干欄式建筑”的是() A.河姆渡文化遺址 B.仰韶文化遺址 C.大汶口文化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 21.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是世界歷史譜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尊重和包容不同文明及其發展歷史,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準則。下列古代文明中,產生的寓言經后人加工結集為《伊索寓言》的是() A. 古埃及文明 B.蘇美爾文明 C.古希臘文明. D.古羅馬文明 22.我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多樣、精彩紛呈,各個劇種都有自己的經典劇目,有些唱段甚至在民間廣為傳唱!秳⑶蓛骸 塑造了一個反對包辦婚姻、追求戀愛自由的農村女子形象,在國民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該劇的劇種是() A.越劇 B.評劇 C.黃梅戲 D.豫劇 23.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服飾多樣優美,體現了各族人民對美的追求。下列剪紙畫中的民族人物服飾,屬于傣族的是( )。 A.如圖所示 B.如圖所示 C.如圖所示 D.如圖所示 24.近現代西方美術家因其主張、題材和風格的不同,形成了許多美術流派,每一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畫家。法國畫家莫奈所屬的美術流派是() A.印象派 B.學院派 C.古典主義 D.浪漫主義 25.有一組數據{68,76,89,95,100,103,107,110,112,115,122,125},它的中位數是() 。 A.104 B.105 C.106 D.107 26.如下圖Excel數據表所示,可計算出張志剛的總成績的函數是() A.SUM B.RANK C.COUNT D.AVERAGE 27.在Word中,不縮進段落的第一行,而縮進其余的行,可實現這一功能的操作是() A.懸掛縮進 B.首行縮進 C.左縮進 D.右縮進 28.下列選項中,與“醫生一軍人”的邏輯關系一致的是() A.“青年”和“少年” B.“中年”和“老年” C.“青年”和“干部” D.“明星”和“影星” 29.根據所給圖形的邏輯特點,下列選項中,填入空白處最恰當的是 A.如圖所示 B.如圖所示 C.如圖所示 D.如圖所示 二、材料分析題(共3道大題,每道大題14分) 30.材料: 董老師和王老師是師徒關系。有一次上課時,王老師發現一個細節:董老師從頭到尾都拿著教科書,而且授課過程中還時不時瞄上幾眼。 經過觀察,王老師發現師傅瞄的并不是教科書本身的內容,而是她事先就粘貼在書中的小紙片。通常,董老師會在分析這篇課文的單詞或句型時看一眼,在講到有關課文的文化背景時 看一眼,又或是在講評學生作業時看一眼。這些紙片上都記的啥呢? 課后,得到董老師允許,王老師翻看了師傅所使用的教科書中的小紙片,發現這些紙片主要分為三類:綠色紙片是知識拓展類,黃色紙片是考點講解類,藍色紙片是錯題分析類。王老師向董老師請教:“這樣的小紙片 密密麻麻,會不會不利于教學知識的系統梳理?”董老師回答道到:“不會呀, 這是在分析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想出來的方法。其中,知識拓展類紙片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知識的連貫性、整體性問題,考點講解類紙片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知識的理解性、應用性問題,錯題分析類紙片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知識的鞏固性、綜合性問題。所以,咱們的教學不僅要觀察可以怎么做,還需要去琢磨為什么這樣做。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觀的角度,評析董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31.材料: 2020年1月24日,正值大年三十,準備開車回鄉下與父母團聚的王老師接到了居委會的疫情防控電話,二話沒說立即報名了社區志愿服務崗位,主動承擔防疫值班工作。值班期間,王老師耐心細致地做好防疫宣傳和小區進出人員的排查,幫助鄰居訂購生活物品。他還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每天詢問、記錄、上報班上學生的動向、身體情況,并叮囑、指導他們做好防護。因為疫情,學生不能正常到校上課。初次線上教學的王老師遇到了設備、網絡、教學資源等方面的許多困難,他便就地取材,自制教學用具,布置好“直播間”。為了保證教學效果,王老師精心設計和講解直播課,引導學生互動。他還建立了班級學習群,引導大家討論,氣氛特別活躍。王老師堅持在線批改作業,并關注學生們的心理狀況。 他調侃自己是“新晉十八線主播”“又學到了許多新技能”?偨Y會上,王老師說:“我是黨員,要起到帶頭作用。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對學生負責,對教育負責,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在崗位上。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王老師的行為。(14分) 32.材料: “禮”,這個筆畫簡單的字眼,解釋起來卻有些復雜。 這世上本來沒有“禮”,只是因為集體生存、社會發展的需要,才產生了“禮”的儀式,造出了“禮”的漢字。因此,“禮”字也是社會生態的描摹!岸Y”字的繁體是“禮”,本字為“豊”,一看便知與祭祀有關。在甲骨文中,“豊”的頂部就像兩串美玉,底部就像有支架的建鼓。合起來會意,就是擊鼓奏樂,用美玉敬奉祖先和神靈。上升到定義,就是履行敬神祈福的儀式。這托盤狀的“豆”,后來也被視作食器或祭器。在人類文明早期,食器和祭器可不是普通物件,而是很重要的符號。食器象征基本的物質寄托,祭器象征誠敬的精神寄托,融匯起來恰巧與“民以食為天”的理念相吻合。 《禮記》有云:“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大的禮儀準則有三百,小的禮儀規范有三千,可見禮儀數量之多。于是有人說,怪不得中國人太累,是被“禮”壓的。其實,這么多“禮”是根據時間、場合和對象制訂的,并不需要時時、處處、人人都去掌握,你只要知道什么場合注意什么問題就可以了。外交上有個術語叫“國際慣例”,社交場合的“禮”也是約定俗成的慣例,大家都按慣例行事,就習以為常了。莊重的場合需要彬彬有禮,寬松的場合可以不拘禮數。 在今人字典里,“禮”也分虛實兩類,虛的如禮節、禮儀、禮貌、禮俗等,實的如禮品、禮金、禮服、禮花等。還包括與“禮”相關的人事和行為,如禮賓、禮遇、禮聘、禮讓等。先賢把夫妻同房看作人倫之大常,文稱“敦倫”,戲稱“周公之禮”。委婉含蓄之至,詼諧幽默之至。由此可見,大到國家和社團,小到街鄰和家庭,“禮”無處不在,所以有“禮尚往來”,所以說“來而不往非禮也”!岸Y多人不怪”這句俗語,只能用在中國人身上,若用在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身上,他們會感到莫名其妙。滿桌子美味佳肴,卻說“略備薄饌,不成禮敬”,外國人怎能不奇怪呢?錢穆先生在接見美國學者鄧爾麟時曾說:中國文化的特質是“禮”,“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我們常說,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因為禮儀與文明是相統一的,禮儀是文明的載體,文明是禮儀的內涵,沒有了禮儀,文明也就無所依附?傊,現代的“禮”,主要體現在外交與社交領域。 與現代有所不同的是,“禮”在古代還被看作是核心價值觀,用來調整社會關系,具有制度屬性和法律屬性,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所謂“禮法”!岸Y”的本意是“別尊卑,等貴賤”,其本質是對奴隸主中不同等級的人所享有不同禮遇的規定。先秦諸子都強調“禮”的作用在于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系上的社會差異,這也正是“禮”的本質內涵。荀子說:“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泵總人都要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去選擇合乎身份的“禮”,否則就是非“禮”。在《論語》中,顏淵問孔子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贝呵飼r,魯季氏以卿的身份行天子之禮,孔子憤慨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魯迅有個著名的立論叫“禮教吃人”。他所抨擊的“禮教”,興起于封建社會,其實質是封建禮法。有人把“禮教吃人”與孔子聯系起來,那是記錯了賬?鬃釉唬骸岸囟Y教,遠罪疾,則民壽矣!笨鬃映珜У亩Y教與封建禮法有著本質的區別。封建衛道士從孔子那里取火,不是去愛人而是害人,這關孔子什么事? “禮”經夏、殷、周三代沿革,到周公的時代已經比較完善。因此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鬃幼駨牡木褪侵艹牡湔露Y制,這是他的政治理想。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子是為“禮”而生并為“禮”奮斗了一生?鬃訛楹谓o兒子取名孔鯉,“鯉”者,禮也。他讓兒子自小就要學詩、學禮,并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霸姟焙汀岸Y”是古人教育后代最基本的功課,所以有“詩禮傳家”之說,這是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傳統。有的學者把文化分成觀念形態、制度形態和物質形態,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是把價值觀念、制度設計、物質載體統合在一起,并且包含了風俗習慣的文化形態。鄒昌林先生認為,文明產生在國家之前,禮儀產生在文字之前,文化的傳承不僅依靠語言、文字,還依靠禮儀。中國文化作為唯一沒有間斷的原生文化,是以禮為標志和根源的。 (摘編自王兆貴《言之有“禮”》) (1)文章為什么說在我國“禮儀是文明的載體”?請簡要概括。 (2)請根據文章簡要分析“禮”的發展進程及其存在意義。(10分) 三、寫作題(共1道大題,50分) 33.材料一:漢朝董玉云:“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意思是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時間,下雨的日子是平時的多余時間!边@些時間正好可以用來讀書 材料二:《三余圖》款識:三余圖。白石老人三余云:畫者工之余,詩者睡之余,壽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文光先生雅意。八十六歲白石,丙戊。鈐。糊R白石、悔鳥堂、鬼神傳之非人工。 齊白石畫魚比畫蝦畫蟹更加寫意,因魚與人的關系較蝦蟹更密切,有著"無常形有常理的特點"易于把握。魚有很多可借喻的因素,如"年年有魚",鮑魚可喻"長壽有魚",金魚可喻"金錢有余"等等,其美好且吉祥的文化涵義也是文人墨客喜好之緣由。 《三余圖》構圖簡潔,齊白石自題篆書"三余圖",畫面底部繪三條大小迥異的游魚與自書相呼應。古之"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而齊白石謂"三余"則為"畫者工之余,詩者睡之余,壽者劫之余",將畫畫、寫字、作詩、睡覺日常生活所做的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齊白石畫魚不畫水,而是通過魚的擺動和對魚身、魚尾等墨色的變化和空白的處理使畫面充滿生氣,使人產生魚在游動的虛擬效果。 綜合上述材料所引發的思考和感悟,寫篇論說文,不少于1000字。
|